2020-05-06

經濟日報社論/面臨「半正常」經濟 要做好準備

2020-05-05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連續多日新冠肺炎零確診與零本土病例,美國、義大利與德國等之前疫情嚴重的國家,也正逐步緩解中。包括我國在內,各國都在評估疫情緩和後的重啟經濟措施,在我們Reopen前,政府與企業都必須對未來兩年的經濟樣貌做出正確預估,才能提出可實踐的應變方案。

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受訪時說,在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與藥物成功開發前,我們必須過著「半正常」的生活,也就是社交距離會較過往我們習慣的更大,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有類似的預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不同於17年前的SARS,當年SARS疫情快速竄起,但在半年內迅速銷聲匿跡,新冠肺炎則不然,在疫苗與藥物出現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仍會繼續出現,這意味著我們要繼續維持高度警惕。

在新冠肺炎的烏雲不能完全散去的預估下,「半正常」的生活意味著經濟活動不能完全回到過去的模式,這是政府與企業研擬未來兩年發展策略時最重要的前提。「半正常」生活對消費端的影響,除了消費意願的減低與消費模式的改變,另一個隱憂是疫情的不確定性。

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公衛學者警告今年冬天時新冠肺炎很可能捲土重來,一旦又出現社區感染,政府的管控措施立刻升級,消費活動又可能因此停擺。這是新冠肺炎對產業的一大挑戰,既有如當前的短期巨大衝擊,又有長期的不確定性,政府紓困措施不能只有救急,也要有長期紓困的準備。

對產業來說,消費端一時的沉寂還可以利用產品創新、促銷等方式喚回買氣,新冠肺炎對產業的另一個重擊是供應鏈的裂解。以任天堂的遊戲機Switch為例,疫情並沒有影響Switch銷路,銷售狀況甚至可能比疫情前更好,但因為疫情影響了供應鏈復工進度,即便買氣旺盛,但產品供應卻跟不上。

從前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讓全球企業都開始重新評估全球化的策略,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接受訪問時說,台灣產業已了解「去全球化」的重要性。沈榮津的談話表達的不夠精確,台灣產業當然無法「去全球化」,而是應該找出一個發展路徑,在面臨全球產業鏈重組時,善用多元布局減低衝擊。即便蘋果公司因為疫情將部分手機轉至中國大陸以外的區域生產,但最終回到美國本地生產的可能性很低,成本較高但更能分散風險的全球化策略,將是未來幾年產業布局新趨勢。

政府近期加速推動各種紓困措施,我們呼籲政府要採取「短長有別」、「內外有別」。短期內救急,莫讓有實力的廠商只因短缺一口氣而倒下,財政部應再審慎評估工商界的降稅呼籲,特別是對承諾不裁員的企業,政府應該透過減稅等方式予以鼓勵;長期則是要預留足夠的資源,因應未來幾年疫情的可能反撲。在國內外市場上,由於各國景氣復甦的速度不一,政府的紓困資源應加大投注在國內市場上,力保經濟至少能內溫外冷,而不至於出現內外皆冷,這部分可藉由加大公共投資等方式帶動內需市場。

在國內疫情逐漸緩解的氣氛漸濃的情況下,我們還要提醒,「半正常」的生活至少還會持續半年至數年之久,產業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深挖洞與廣積糧是必要的戰略。對政府而言,不只要著眼於眼前的救急紓困,更要把紓困的戰線拉得更長,唯有救急與振興兩把抓,台灣經濟才能平穩度過「半正常」的日子。經濟復甦的曙光或許已在隧道的那一頭閃耀,但我們要走的隧道路程還很長,政府紓困不能鬆懈,產業界對疫情的評估也必須做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