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經濟日報社論/RCEP:美中「印太戰略」的交鋒

2020-11-27 經濟日報社論

經過了八年的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在印度臨陣退縮一年後日前完成了簽署。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範圍從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再向西延伸到了南亞,向東南延伸到了大洋洲,海域則從西太平洋聯繫到了印度洋。15個成員國中有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全球最具經濟活力地區以及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可以想見,未來將為這個區域注入巨大的新動力與能量。

雙邊及多邊自貿區是近30年的產物。二戰結束之後邁入了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但要期待所有生產要素在不同的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無障礙地自由流動,還得克服兩個挑戰,一是排除掉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人為障礙,一是排除掉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自然障礙。前者如對貿易及投資所設定的關稅及非關稅規定與投資門檻,後者如阻礙要素移動的崇山峻嶺及大江大海。前者要靠自貿區,後者則靠基礎建設。

原本世界貿易組織(WTO)有個更宏大的企圖,想要搞一個將所有成員都納入的全球自貿協定,但困難度太大,「多哈回合」談判終告失敗,於是退求其次,從難度最小的雙邊出發,乃至三邊、四邊、多邊等協定;理論上想要談成區域性自貿協定,參與成員數與難度成正比,但現實上還要看參與成員間的產業結構是否互補,以及區內是否有核心大國主導而定。

原本由美國主導、旨在建構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016年2月即完成簽署,未料美國卻在2017年1月川普總統上台後即宣布退出,因而遭到重大挫折。之後改由日本扮演中流砥柱,極力穩住所有成員,並在2018年簽署了一個轉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氣勢已大不如前。

TPP最初並非美國倡議,但在歐巴馬2009年擔任總統之後,見獵心喜,宣布加入TPP談判並轉為由美國主導,原因是鑒於中國快速崛起並自2010超過日本成為直追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決定以TPP做為遏制中國的經濟手段,並宣布在2020年前將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於西太平洋,配合如此的軍事手段,共同形成歐巴馬時代針對中國的「亞太戰略」組成部分。

面對美國日增的戰略壓力,中國除了積極推動RCEP談判,習近平上台之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號召籌建了亞投行,通過大力推動基礎建設,逐步克服從亞洲到歐洲、非洲阻礙生產要素自由移動的各種自然障礙。可以看到,一帶一路要打通的是「硬障礙」,RCEP要打通的是 「軟障礙」,兩者相輔相成,把軟硬障礙一一排除,就能逐步實現從亞太、印太,再進一步延伸到歐洲、非洲的經濟一體化。

由於歐巴馬總統八年任內推動的亞太戰略,並未在遏制中國上產生明顯實質效果,使得繼任者川普決心在亞太戰略的基礎上加碼為「印太戰略」,企圖在更大範圍、更大力度上壓制中國。印太戰略的實際操作,即是建構一個由美、日、澳、紐四國聯合的「平行四邊形」框架,標榜以西方價值、西方體制為特色的價值聯盟,與他們所貶抑的中國價值、中國體制對抗。

這即是正深陷於「修昔底德陷阱」美中兩強從亞太到印太的戰略交鋒,目前尚難預卜最終誰將勝出。從政治或軍事上看,似乎對美國有利;從產業或市場上看,似乎對中國有利,於是日、印、澳洲就會成為兩股力量較勁之處,這些國家態度取向,也將成為美中印太戰略大交鋒的風向指標。但不管如何,RCEP與一帶一路必將為區內除了美國以外的所有成員,帶來程度不一的經濟紅利。另外,無疑地台灣的處境將日益困難,這也是對台灣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