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經濟日報社論/解譯Fed升息密碼:更早更大

2021-06-18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6日決策會議的結果,顯示Fed對美國的疫苗接種進度以及社交保距措施逐漸取消備感驚喜,但同時也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一場「鷹式驚嚇」;包括購買資產計畫「退場」的進程,以及提高利率的時間表,都非常可能比原先預期的時間更早,甚至還可能再進一步提前。金融市場雖被嚇到,但對於美國貨幣政策走向的長期觀察者而言,這種變化既在預期之內,更屬情理之中,而且轉變的跡象也早已出現。

如果只看這次會議後的聲明內容,事實上與4月會議的聲明差異甚小;主要不同點在於這次強調疫苗接種已有進展,使疫情美國經濟的衝擊降低。然而「魔鬼藏在細節中」;若進一步觀察鮑爾的記者會談話,尤其是決策官員預測利率走向的「點陣圖」,充分顯示Fed的政策思路已明顯轉變。

記得鮑爾不久前對外發表談話時,還強調購買資產計畫退場議題,「連考慮都不用考慮(not thinking about thinking)」;但如今已經改口,表示可以把這次會議視為「討論討論(talking-about-talking-about)」的會議。鮑爾說變就變,而且面不改色,絲毫不在意對Fed信譽及金融市場可能造成的傷害。

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利率預測「點陣圖」出現重大變化。在18位決策委員中,有13位委員預測2023年會至少升息1碼,而3月時只有七位委員認為會如此;之前便有Fed觀察者指出,預測2023年將首次升息的人數從七人增加到九人,其實並不困難;但如今居然是從七人一舉增至13人,還有11位委員預測2023年至少會升息2碼;尤有甚者,七位委員更預測2022年就會升息,比3月時增加三人;因此不應排除升息時機更早,幅度更大的可能性。

這可以想像成Fed內部恐怕已經發生「政變」,主因可能是決策官員對鮑爾去年8月提出的新決策架構難以認同。Fed一向是根據對通膨的「預測」,採取「先制性」的措施;但鮑爾的新架構,則是要等到通膨的「結果」出來之後,再採取「補破網」的措施。再者,Fed主張以「一段時間的平均通膨率達到2%」為目標,先容忍通膨暫時超標,等到以往的通膨缺口補滿之後才行動,卻又未說明「一段時間」究竟要追溯多久。正常的「滾動式管理」模式,是以新數據取代舊數據,進行「向前滾動」;鮑爾卻是以舊數據沖淡新數據,進行「向後滾動」,難怪他被經濟學者指為「看後照鏡開車」,卻輕忽前面的路況。

最值得深入觀察的,則是Fed最新的經濟預測,這才是政策立場的基礎。首先,Fed上修中期經濟成長率與核心通膨率預估,失業率也維持在超低水準,這顯示短、中期內經濟都有過熱警兆;通膨升高雖未必會形成「永久性(permanently)」,但已不大可能只是「過渡性(transitory)」,而比較可能的情況是「持久性(persistently)」;由點陣圖的變化顯示,這顯然已經成為Fed內部的主流看法。既然疫情已經隨著疫苗接種普及而明顯減退,經濟活動正逐漸恢復正常,超寬鬆貨幣政策也應回歸到正常化。

其次,Fed的長期經濟成長率預估仍處於年均1.8%水準,顯示Fed認為目前的經濟復甦勢頭,主要是靠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強力刺激需求面所致;對於拜登政府提出的基建計畫能否提振美國供給面的生產力與競爭力,並不抱太大希望。擴張財政支出有時而窮,還將受到國會的約束。一旦刺激需求面的效應結束,供給面又不能明顯強化,則失業雖減少,但薪資上升仍然偏低,於是美國經濟又將回到過去十多年來的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低失業、低加薪的景象,拜登政府致力於提振經濟成長、縮小貧富差距的願景也將淪為泡影。事實是否如此,目前無法斷定,但由Fed提出的長期經濟預測已展現出一片悲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