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6

經濟日報社論/Fed決策粗糙 治絲益棼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4日會議決定「跳過(skip)」一次升息,給予緊縮行動一次「緩刑」的機會,讓決策官員有較長時間觀察更多數據,來評估累積升息以及銀行倒閉事件對經濟及通膨的影響,並為接下來的決策爭取更大的運作空間。至於接下來利率將何去何從?Fed顯然仍定不出一條清晰的路徑。

 

先從決策的性質來看,這次沒有升息,就代表Fed主席鮑爾等「三巨頭」所領導的「鴿派」得勝,但也採取妥協性的作法;只說這一次是「跳過」,不用「暫停(pause)」,因為「暫停」沒有時間限制,當然更不提緊縮過程即將「停止(stop)」。鮑爾幾乎保證7月將再升息,使決策「鷹中有鴿,鴿中有鷹」,是為了維持住內部的共識,以免「鷹派」委員提出「異議」,進一步傷害Fed的信譽。

 

其實各界對這次會議的觀察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跳過」升息,而是「點陣圖」對利率的預測,結果顯示18位委員中有12人預測今年「至少」再升息2碼,比今年3月、甚至去年12月的預測都更「鷹派」。既然決策委員預測利率應升到如此之高,那6月為何又要「跳過」?難道是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事實上美國通膨走勢相當不利。5月整體CPI年升率雖大幅下降到4%,但這主要是因為去年能源價格的基期太高所致,預料6月可能還會更低,但7月以後這項「反通膨」動能將逐漸消退。5月核心CPI年升率仍高居5.3%,服務業年升幅更達到6.6%,4月(最新數據)個人消費支出核心平減指數年升率更回升到4.7%,顯示通膨高度黏著。加上目前就業市場仍然吃緊,住宅市場已經出現復甦信號;美股再創今年新高,公債殖利率下降,更使金融情勢趨於寬鬆,加上下半年油價可能因為需求回升而反彈,都可能導致通膨持續居高。

 

再就推升通膨動能來看,傳統上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成本推動型(cost-push)」,例如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瓶頸,以及俄烏戰爭引爆能源及原料價格飆漲等。目前這項肇因已經消退。

 

第二是「需求拉動型(demand-pull)」。目前美國經濟仍處於「正循環」,勞動市場吃緊,工資持續上升,民眾所得增加,加上仍擁有5,000億美元超額儲蓄可用,使消費依然熱絡,勞動市場也將持續緊俏,循環不已。Fed必須打破此一循環,才能夠將通膨率壓回到2%目標。

 

現在又出現第三種,就是「獲利帶動型(profit-led)」。由於一些廠商擁有獨占或寡占地位,利用物價普遍上漲作為掩護,使本身產品或服務的漲幅超過成本升幅,以提高獲利率,造就所謂的「貪婪型通膨(greedflation)」。消費者對高通膨也愈來愈習慣;只要工資繼續上升,消費者並不在意日用品漲個5-6%,結果很可能導致通膨落地生根。

 

再者,長期間供給面仍存在諸多結構性的通膨因子,包括人口高齡化使勞工供給減緩,而去全球化、企業重建供應鏈、友岸外包、能源轉型、國安凌駕經濟因素等,都將使企業成本提高,在長期間持續推升通膨。「通膨削減法」鼓勵「美國製造」,但結果很可能反而使通膨增強。

 

總之,基於利率已經大幅上升5個百分點(20碼),因此決策重點不再是升息「速度」與「幅度」,而最終利率的「高度」也愈來愈不重要,真正的關鍵在於高利率持續時間的「長度」,藉以表明Fed對抗通膨的「態度」。綜觀這次會議的決策,無論從理性面,還是從通膨面,都顯得相當粗糙,有「為跳過而跳過」的味道。鮑爾對外溝通難以自圓其說,政策指引也不清不楚,結果只會治絲益棼,要達成通膨目標將是一條漫長而顛簸的道路。